肠道菌群是人体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生活在我们肠道内的数万亿细菌对健康起着重要作用,它们影响着人的体重、消化能力、抵御感染和自体免疫疾病的患病风险,甚至还能控制人体对癌症治疗药物的反应等。关于肠道菌群对药物的影响,我们其实还知之甚少。 2021年9月8日,英国剑桥大学医学研究委员会 (MRC) 毒理学组和德国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 (EMBL) 的研究人员在医学顶刊" Nature "期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 Bioaccumulation of therapeutic drugs by human gut bacteria "的研究论文。
DNA最初是由瑞士生物化学家弗里德里希·米歇尔(Friedrich Miescher)1869年从手术绷带的脓液中分离出来的,由于这种微观物质位于细胞核中,当时被称为核蛋白(nuclein) 据外媒报道,我们的遗传密码在存储数据方面的效率比现有的解决方案高几百万倍,而现有的解决方案成本非常高且使用大量的能源和空间。事实上,我们可以摆脱硬盘,在几百磅的DNA中储存地球上所有的数字数据。
转基因技术被应用在社会各个领域中,而关于它的各种说法一直屡见不鲜。 近日,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生物系统动力学研究中心研究人员通过基因工程培育出首个基因修饰的有袋类动物——负鼠。 但普通民众对转基因农作物尚且无法接受,更不用说涉及动物伦理的基因修饰动物。
基因检测行业可分为三大细分领域,即科研级基因检测、临床级基因检测、消费级基因检测。 基因检测临床应用领域主要包括无创产前、肿瘤、辅助生殖以及遗传病诊断等,其市场有很多开拓空间。例如,根据麦肯锡分析,2018年,二代检测基因检测技术对肿瘤治疗领域渗透率可以达到25-70%的范围,而在肿瘤治疗领域就会有超过20亿美元市场。
肠道菌群是人体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生活在我们肠道内的数万亿细菌对健康起着重要作用,它们影响着人的体重、消化能力、抵御感染和自体免疫疾病的患病风险,甚至还能控制人体对癌症治疗药物的反应等。关于肠道菌群对药物的影响,我们其实还知之甚少。
诊断难和用药贵,是摆在罕见病患者面前的两大难题。许多人辗转数家医院却依然无法确诊;而确诊的患者往往面临着无药可医、有药用不起的绝望。 罕见病如何精准诊疗?如何更有效地搭建罕见病临床服务体系?怎么解决罕见病用药贵难题?近日第十届中国罕见病高峰论坛大会在浙江杭州举行,来自国内外罕见病症、产、学、研等领域的800余名参会者齐聚一堂,从多个角度透视罕见病行业的发展与机遇。
超重/肥胖已经成为了一个主要公共健康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球有近20亿人超重或肥胖,从1975到2016年,全球肥胖率翻了近3倍,每年因超重或肥胖导致的死亡高达280万。
肠道菌群,是人体肠道的正常微生物,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能合成多种人体生长发育必须的维生素,如B族维生素(维生素B1、B2、B6、B12),维生素K,烟酸、泛酸等,还能利用蛋白质残渣合成必需氨基酸,如天门冬氨酸、苯丙氨酸、缬氨酸和苏氨酸等,并参与糖类和蛋白质的代谢,同时还能促进铁、镁、锌等矿物元素的吸收。这些营养物质对人类的健康有着重要作用,一旦缺少会引起多种疾病。
中国诊断及基因检测行业私募规模 2019年中国诊断及基因检测行业的融资环境进一步趋紧。过去一年,中美贸易争端的持续拉锯以及美国限制对华技术转移,坚定了国家加大力度扶持高端医疗器械行业的信念,各级政府的政策也更加鼓励行业加大自主创新的力度。
《Cell Host & Microbe》期刊上,名为“Genomic and functional characterization of a mucosal symbiont involved in early-stage colorectal cancer”的一项研究报告称,肠道生物群中某些细菌的增加表明结肠息肉癌变的可能性更大。
肠道菌群,即肠道内的正常微生物,主要有厚壁菌门(64%)、拟杆菌门(23%)、变形菌门(8%)、放线菌门(3%)等土著菌群和其他非常驻菌群组成。肠道菌群能利用宿主无法消化的膳食纤维合成各种维生素,参与食物消化,促进肠蠕动,抑制致病菌群的生长,还能降低自体免疫疾病的患病风险等。研究发现,在几乎所有的现代慢性疾病中,肠道菌群的多样性都有所减少,肠道菌群与人体生理活动密切相关,被誉为“人体的第二基因组”。
转基因技术被称为“人类历史上应用最为迅速的重大技术之一”。 转基因技术应用在社会各个领域 中,较为常见的包括了利用转基因技术改良农作物、生产疫苗、食品等。 关于转基因农作物的各种谣言,一直“生生不息”。但其实人类制造种类最多、基因操作最复杂的基因修饰生物,不是植物而是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