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作为最常见的精神类疾病,目前全球有近3亿人因抑郁症而饱受身心折磨。但目前对于抑郁症的相关研究还十分有限,尤其是对于其病理成因还饱受争议。
目前大多数相关专家认为,抑郁症的发病与遗传、大脑结构异常、后天经历等有关。
但与此同时在学术界也会有其他方向的研究成果发生,这其中就包括巴斯德研究所的一项研究,相关学者对小白鼠进行实验发现:
正常的小白鼠和患有抑郁的小白鼠,其体内的菌群存在明显差异;
对患有抑郁的小白鼠内的肠道菌群改变之后结果抑郁的情绪有了明显的改善;
而对正常的小白鼠人为刻意改变肠道菌群后发现其也出现了抑郁的情绪和症状。
这项成果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抑郁情绪的出现或许与体内的菌群有一定的关联,“肠-脑轴”是消化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之间双向动态沟通的多种途径的总称,肠道菌群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影响到神经系统。
肠道菌群之所以能够影响到神经系统,是因为肠道菌群可以产生具有神经活性的代谢物质,例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和短链脂肪酸等。
这些物质可以经过血液循环新陈代谢直接作用于神经-内分泌系统,调节有关神经递质的浓度,从而也就调节了抑郁的情绪和症状。
早在2008年的时候,有研究人员就发现抑郁症与炎症也可能存在一定关联,抑郁症患者对于肠道内的摩根氏菌和其他革兰氏阴性细菌产生的化学物质具有更强的免疫反应。
但目前该领域的研究还尚处于起步阶段,而且抑郁症的发病原因本身就比较复杂,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导致的结果,因而如果直接判定抑郁症的发病是由肠道菌群失衡引起的也是并不科学。
但已经得到证实的是,肠道菌群均衡的人身体会更健康,更不易出现疾病问题。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做才能使得肠道内的有益菌、中性菌和有害菌三者维持平衡呢?
素材及图片源于网络,联系侵删